首页 都市小说 国色芬芳

铁头娃 四十三

国色芬芳 天下任纵横1 5945 2024-12-20 07:05

  主要将领

  上将:

  朱德1937.9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中将:

  郭沫若1937.9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周恩来1937.9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

  叶剑英1937.9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

  贺龙1937.9第十八集团军120师师长。

  刘伯承1937.9第十八集团军129师师长。

  宣侠父1937.9第十八集团军总参议。

  彭德怀1937.9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

  林彪1937.9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师长。

  萧克1937.9第十八集团军120师副师长。

  少将:

  左权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副参谋长。

  聂荣臻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副师长。

  周昆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参谋长。

  陈光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15师343旅旅长。

  周建屏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15师343旅副旅长。

  徐海东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15师344旅旅长。

  黄克诚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15师344旅副旅长。

  周士第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20师参谋长。

  卢冬生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20师358旅旅长。

  张宗逊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20师358旅副旅长、旅长。

  彭绍辉1939.4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20师358旅旅长。

  陈伯钧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20师359旅旅长、129师385旅副旅长。

  王震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20师359旅副旅长。

  徐向前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29师副师长。

  倪志亮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29师参谋长。

  王宏坤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29师385旅旅长。

  王维舟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29师385旅副旅长。

  陈赓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29师386旅旅长。

  陈锡联1937.9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集团军129师386旅副旅长、385旅旅长。

  各级将领军衔

  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后,八路军各级将领按照国民革命军的编制原则,先后被国民政府授予了相应的军衔: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委任状

  授予陆军中将军衔将领名单:

  朱德(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八路军副总司令)、叶剑英(八路军参谋长)、林彪(八路军第115师师长,一说1938年1月挂少将军衔)、贺龙(八路军120师师长)、肖克(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刘伯承(八路军129师师长)、宣侠夫(八路军总部总参议,一说少将军衔)、周恩来(1937.9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

  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将领名单:

  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方指挥部参谋长)、聂荣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徐向前(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周昆(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后携款脱队)、周士第(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倪志亮(八路军129师参谋长)、陈光(八路军343旅旅长、后代理师长)、周建屏(八路军115师343旅副旅长)、徐海东(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黄克诚(八路军344旅副旅长)、卢冬生(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八路军358旅副旅长,后旅长)、陈伯钧(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八路军120师359旅副旅长,后旅长)、王宏坤(八路军129师385旅旅长)、王维舟(八路军385旅副旅长)、陈赓(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再道(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

  授予陆军上校军衔将领名单:

  120师参谋长周士第、358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张宗逊、359旅旅长陈伯均、副旅长王震、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为少将军衔;120师参谋处长彭绍辉、359旅参谋长郭鹏、385旅政治部主任谢扶民、715团团长王尚荣、716团团长贺炳炎、770团团长张才千、支队长宋时轮。

  主要战斗

  115师主要战役战斗: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广阳战斗、薛公岭战斗、陆房突围、梁山战斗、温塘战斗、町店战斗。

  晋察冀军区主要战役战斗:

  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冀中区“五一”反扫荡战役、晋察冀1938年秋季反围攻。

  山东纵队主要战役战斗:

  孙祖战斗。

  山东军区主要战役战斗:

  郯城战斗。

  冀鲁豫军区主要战役战斗:

  晋冀鲁豫军区反攻战役。

  120师主要战役战斗:

  八路军的抗战海报

  雁门关战斗、收复晋西北七城作战、齐会战斗、陈庄战斗、上下细腰涧战斗、百团大战。

  129师主要战役战斗:

  1938年,山西洪洞县马牧村八路军总部合影

  夜袭阳明堡、神头岭战斗、七亘村战斗、响堂铺战斗、长乐村战斗、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

  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军事、政治组织。1937年11月聂荣臻创立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开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这些抗日根据地成为1938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抗日主要战场之一。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中国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由八路军115师开辟的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以五台山为中心,1938年建立了正式领导机构――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选举实行“三三制”。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结束前占有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五省的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下辖108个县。八年抗战中当地武装与日本军队及伪军作战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晋绥抗日根据地

  1938年,八路军120师一部进入大青山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这就是晋绥抗日根据地最早的雏形。由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合并而成,1

  1943年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942年合并后,以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为正式领导机构。公署主任续范亭。范围包括山西西北部与绥远东南部,是陕甘宁边区的前卫阵地。八年抗战中当地武装与日本军队及伪军作战1.01万余次,毙伤日伪军约10.07万人。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以太行山为中心建立的抗日根据地,由八路军129师在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的率领下,合并晋冀豫、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形成的。是南北抗日根据地的联合点。1941年领导机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杨秀峰任主席。在1938年曾配合武汉会战袭击平汉铁路沿线日军。

  地处华北南部和华中北部,分晋冀豫和冀鲁豫两个军事战略区,活动范围包括了济南、徐州、太原、开封、石家庄等战略要地,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八年抗战中当地武装与日本军队及伪军作战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9万余人。

  1939年,八路军115师在山东梁山泊地区战斗

  山东抗日根据地

  最早由山东民兵自主创立的游击队开辟,以沂蒙山区为根据地中心。当地民兵在1938年被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1939年罗荣桓率领八路军115师与山东纵队汇合。于1940年8月成立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作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黎玉为首席代表。

  活动范围由山东大部与河北、江苏一小部分,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八年抗战中当地武装与日本军队及伪军作战1.9万余次,毙伤日伪军约15万人。

  军服

  八路军军服为上衣立翻领、对襟单排五粒扣、四个明贴袋。八路军、新四军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但臂章上却清楚地标明了自己的身份。八路军佩戴“八路”长方形臂章,新四军佩戴“新四军”或“N4A”的臂章。

  理论上,除无军衔、无“符号”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怀在内的绝大多数军官均无大礼服和毛呢料制服(也有叶挺、林彪等例外)外,八路军、新四军军服服装与国军中央军和除东北军外的其他部队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八路军军装色调极其混乱,骨干部队为继承自中央红军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国军后勤供给的部队为仿德国灰色,后来军服均为根据地土法生产,山东、河北制成时通常为黄绿色,穿着后逐渐褪成黄灰或灰白色。陕北制成时多为灰色,穿着后逐渐褪成草绿色。新四军位于江浙,条件较好,一般为较稳定的蓝灰色(现代影视作品中通常以德国灰色作为两支军队的标准色调)。除极个别外事军官获授军衔外,两支军队均只有臂章标明自己的军级番号,并将姓名和部别写在上衣左胸内布片上(不同于其他国军和汪军,八路军的布片朝内,外观不可见),俗称“符号”。

  早期八路军、新四军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且1937年更换帽徽(原红军纯红五星布制帽徽)时,由于戴上了昔日“敌人”的象征,两支军队均发生过士兵抵制甚至因此逃离部队的事件。帽徽是按照国共合作协议,由南京(重庆)方面提供的。1940年,由于发生了皖南事变,引起新四军全军极大愤怒,新四军残部和重建后的新四军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与之不同,八路军由于1940年后兵员大幅扩充,远远超过3个师的协议规模,加上国共合作时好时坏,无法获得国统区工业部门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珐琅帽徽,越来越多的官兵军帽上没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仅有两粒仿德国山地帽式纽扣,这并非“以扣代徽”,也非政治原因所致。事实上,1940年后的八路军军人是否佩戴帽徽相当自由,无任何规定或推荐,亦不纳入班兵风纪考评,有的军人将青天白日帽徽一直戴到国共破裂的1948年。

  军歌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深入敌后,进行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军事力量。1939年末,诗人公木和作曲家郑律成共同创作了由六首歌曲组成的《八路军大合唱》,《八路军军歌》即其中的一首。这首歌的旋律浑厚深沉,蕴含着内在的力量,讴歌了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人民军队的光辉业绩。

  《八路军军歌》歌词如下:

  铁流两万五千里,

  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一旦强虏寇边疆,

  慷慨悲歌奔战场,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

  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

  钢刀插在敌胸膛,钢刀插在敌胸膛。

  巍巍长白山,滔滔鸭绿江,

  誓复失地惩强梁。

  争民族独立,

  求人类解放,

  这神圣的重大责任都担在我们肩上。

  《八路军进行曲》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善战的前卫,

  我们是民众的武装,

  从无畏惧,

  绝不屈服,

  永远抵抗,

  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

  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抗战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去敌人的后方,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华北的原野,

  向塞外的山岗。

  此歌作于1939年冬,原名《八路军进行曲》,为《八路军大合唱》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对歌词作了部分修改,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历史影响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为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的作战牵制了日军在华正面战场,对抗战的全局胜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在1937年9月到1945年3月的7年半(华南抗日纵队缺1943年以前的数字)中,总计对敌大小战斗11.5万余次,击毙和杀伤日伪军计96万余名,俘虏日伪军计28万余名,争取投诚反正日伪军计10万余名,日伪总共损失计136万余名。主要缴获:炮类共计1028门,机枪共计7700余挺,步马枪43万余枝,攻克碉堡3.4万余座,攻克据点1.1万余个(参见参考文献1)。

  至1944年5月,八路军建立面积达24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的抗日根据地,至1945年8月,八路军发展到90多万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八年抗日战争,八路军总共歼灭日伪军125万余人,解放了大片国土,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部队发展到100余万人,成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对于推动全民族抗战,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夺取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