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我就刷个短视频,古人先上瘾了?

第39章 被亩产吓坏的一帮皇帝

   要知道秦汉时期,一亩水稻不过能够产出百来斤的粮食,隋唐时期南方也最多能够产出一百多到两百。

   而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之后,精耕细作之下,两宋时期的粮食,水稻亩产终于突破了两百斤。

   至于如今的大明,主要是依靠湖广地区广袤而优质的稻田,来进行水稻的耕种。

   水稻轮作,一年双季,这已经差不多是肥力上限所能产出来的巅峰产量了,但这依旧不过三百斤。

   但是没有想到,居然会是三千斤……

   十倍于明朝……

   看着光幕之中出现的沉甸甸的,黄灿灿的稻田,朱元璋人都傻了。

   产量提升十倍,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不会再有任何一个人饿肚子,意味着大明江山能够永远稳固的传承下去。

   激动之后,朱元璋又是一阵的无奈。

   "这样的神仙一般的人物,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大明朝?"

   "要是大明有这样的人物,百姓又怎么会饿肚子?"

   眼看自己的父亲越来越激动,朱标在一旁开口提醒道:"父亲,也许我们可以全国各地搜寻优质稻种?"

   "咱们也试一试培育出更好的品种,虽然不可能做到粮食产量提升十倍上这么夸张,但只要比现在的粮食产量略有提高,那么放在全天下这就是了不得的成绩!"

   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话,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自己的儿子说得有道理。

   大明朝需要这样的人才,需要这样的技术。

   如果真能培育出更好的稻种,哪怕只是略有提高,对于全国的粮食产量来说,也是极大的贡献。

   "标儿,你的想法很好。"

   "朕会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寻优质稻种,并组织有经验的老农进行研究。"朱元璋坚定地说。

   朱标点头赞同:"父亲圣明。我们还可以设立一个相关的机构,专门研究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那些豪门贵族们不愿意扯下脸面来研究,但寒门学子总有为了奖赏可以俯身去研究的,这样一来我们也能够有更多的人才进入到其中。"

   朱元璋微微颔首:"嗯,这个主意不错。朕会尽快安排。"

   ……

   唐朝。

   李世民表情也有点傻眼,他知道粮食一定是产量有了大突破,但他没想到居然这么的夸张。

   亩产三千斤在他看来已经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到的了,我怕只有真正的神仙,才有这个本领。

   "一亩地身材三千斤的粮食,恐怕大唐十亩地,也做不到这样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多的土地意味着更多的粮食,意味着更多的人口,也意味着国家更加的强盛!

   粮食产量提高十倍,某种意义上来说和领土扩张十倍也没什么区别。

   虽然这么类比有些不太准确,但至少能够让国力强盛许多倍,这是毫无疑问的。

   眼下的李世民虽然被称为天可汗,但是在很多事情上还是非常憋屈的。

   比如说他不得不去和亲,去稳住突厥人,去向国内的世家大族们妥协。

   但如果某一天大堂的粮食也能够亩产三千斤,那么唐朝的铁骑会顺着他的意志,踏平任何一个敢反对他的势力!

   长孙无忌这个时候也是特别的惊讶,他仔仔细细思考了一番,然后满脸严肃的开口道:"陛下,大唐没有这样的人才可以让粮食亩产翻倍,但是我们未必不能从中借鉴一二!"

   "辅机所言甚是,大唐虽然暂时无法实现如此高的粮食产量,但我们可以模仿一二,努力探索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李世民点了点头,目光深邃。

   长孙无忌接着说道:"陛下,我们可以召集天下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农业发展的良策,集思广益,或许能找到提升粮食产量的途径。"

   "另外,我们也可以尝试引入新的农作物品种,看看是否能有所突破。"

   "真觉得这个杂交水稻,重点应该在杂交上面!也许不同品种的高产水稻彼此互相杂交,没准就能够发现优良的稻种?"

   "而且就算目前稻种不足,我们也可以派人去南方寻找。"

   长孙无忌说完,李世民眼睛顿时一亮,点了点头:“嗯,这个思路很好。"

   "朕会下令让各地官员积极寻找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并进行杂交实验。”

   随后,李世民又对长孙无忌说:“辅机,此事就由你全权负责,一定要尽快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朕希望早日看到大唐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长孙无忌领命:“臣遵旨!臣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在长孙无忌的安排下,大唐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革命。

   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纷纷响应号召,献计献策。

   同时,朝廷也派出了许多使者,前往南方寻找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在众人的努力下,大唐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新的农作物品种不断涌现,粮食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李世民看到如此景象,心中大喜。

   他知道,大唐的繁荣昌盛,已经指日可待了。

   ……

   评论区之中,这个时候也是赞誉不断。

   【袁老最伟大的地方也许就在于他有济世救国之心怀,从青年至老年,他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的选择。

   而如今我也常常敬佩于在当下能说出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类言论的同龄人们。

   或许会有人为此投来异样的眼光,但我仍希望这些拥有最为伟大的家国梦的青年人们,不论位于何处,所做何事,也要一直坚定自己的初心!】

   【袁老这种人在远古时候就是神农,伏羲一个级别的了吧?

   后世要建庙供奉的,想想一个人,一个团队解决了多少万人的吃饭问题,要是没有袁老我们国家现在会怎么样?细思恐极!】

   【以前没饭吃所以人们清楚这是一个怎样的功劳,现在大多数人不仅可以吃饱甚至还能浪费,水稻的产量成了一个数字,很难明白那种饥荒年代人们的感受,也不明白为什么杂交水稻会被那么看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