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人在三国,开局盘点天下谋士

关于【国不置史】

  首先,此争议的出现自然与陈寿在《后主传》中的原话:【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大意就是蜀汉没有修著国史,也没有专门负责记录的官员,所以发生的事迹多有遗漏,灾祸祥瑞也没有记录在书中。武侯虽然擅长治国理政,但像这样,也有不足的地方。

  基于此,产生了不少对立的看法,更有人因此阴谋论,觉得陈寿或是记恨在心或是卖主求荣,凭空捏造来污蔑诸葛亮和蜀汉政权。

  但根据史实来看,事实明显并非如此。

  中华大地很早便有了记录史书的行为,甚至先秦时期更有史官三死未改史书一字这般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孔子所作《春秋》更是历来被列入五经之中,历来作为文人求学必读典籍。

  不过这些史书大都是各个诸侯国史,即便是被后世认为打破了官方对史学垄断的《春秋》,也被认为是脱胎于鲁国国史,尽管收录了不少其他诸侯国发生的大事,但其中所叙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国别、地域的影响,与后世普遍而言的史书(尤指正史)存在很大差别。

  而第一部正史,乃是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但却是个人私撰,并且在西汉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即便是诸侯王索要也不被允许。

  【汉书-宣元六王传:(东平王刘宇)后年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曰:“臣闻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礼不言。今东平王幸得来朝,不思制节谨度,以防危失,而求诸书,非朝聘之义也。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不许之辞宜曰:‘《五经》圣人所制,万事靡不毕载。王审乐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夫小辩破义,小道不通,致远恐泥,皆不足以留意。诸益于经术者,不爱于王。’”对奏,天子如凤言,遂不与。】

  甚至在司马迁本人给友人任安的回信《报任安书》中预感到了汉武帝可能会焚毁自己的心血之作,说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直到近两百年后的东汉时期,余波仍在延续。

  东汉开年,喊出“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壮语的班彪效仿司马迁,获麟未完《史记后传》,其子班固继承父亲遗志,继续着手编修。

  而在班固编著的时候,却因为被人告发,因为私撰国史而入狱。幸亏有个好弟弟班超奔走,此事引起了汉明帝重视,方才幸免于难——也就是那个带着三十六人收复西域诸国的超人。

  而班固也算是因祸得福,汉明帝在看过他父子俩私修的史书之后,肯定了他在修史方面的才华,将其提拔为兰太史令,负责朝廷文书方面的工作,并在几年后参与编撰有关刘秀生平的《世祖本纪》,才算是开了大一统王朝官方亲自编撰史书的先河,而班固本人也因此功劳被擢升为郎官。

  甚至直到此时,在班固修史的时候,汉明帝下诏明言道:【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

  可见汉室天子对此事的态度。

  后续,在《世祖本纪》基础上,班固历时多年完成了第二部正史《汉书》。

  此后东汉的历任皇帝,也都有样学样的编著官方史书,也就是《东观汉记》。

  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列,被称为三史,是世人心中的正史。而后续因为失传逸散,方才被《后汉书》所取代。

  毫无疑问,东汉一朝正式出现了现在意义上的官修史书,但却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官职,而是往往调选朝堂中有名望有学识的贤才进行编撰。

  就《东观汉记》而言,光是史书记载所参与编撰之人就多达二十七人之多:贾逵、刘珍、李尤、伏无忌、崔寔、延笃、蔡邕、卢植、杨彪等。

  而自先秦时期起就负责类似职责的太史令,则也因此逐渐淡去了这方便的职责,成为了专管天文异象的官职,负责记录卜算星象灾祸祥瑞之事。

  等到与蜀汉同时代的魏晋,由于开创者曹操前期打着天子旗号,所以在篡位这件事上必须尽可能美化,所以在上面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了著作郎的官职,专门负责编撰官修史书,用来‘记录’老曹家换房本这个事有多么正当,多么合乎礼法。

  而蜀汉指的是政权建立在蜀地的汉,是汉室江山的正统继承者,既没有这方面的诉求,在制度变革上也相较更为保守,自然不需要做这方面的改进。

  也就是说,刘备对标的应该是刘邦、刘秀这两个开国之君,也是不需要修史的。

  按照两汉制度,也是应该等一统天下,真正建立季汉王朝之后,刘禅或是刘璿组织臣子修著。

  简单总结一下:

  东汉:无史官,无国史,只有司马迁以私人身份编著的《史记》

  西汉:无史官,有国史,《汉书》、《东观汉记》,名望高士兼任修著

  曹魏:首创史官,有国史,《魏书》,并有宗正刘艾所著《灵帝纪》《献帝纪》广为传世(建安二十一年,献帝命使持节行御史大夫宗正刘艾拜曹操为魏王)

  东吴:有史官,有国史,《吴书》

  《史通·古今正史》:【黄初、太和中,始命尚书卫觊、缪袭草创纪传,累载不成。又命侍中韦诞、应璩、秘书监王沈、大将军从事中郎阮籍、司徒右长史孙该、司隶校尉傅玄等,复共撰定。其后王沈独就其业,勒成《魏书》四十四卷。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吴大帝之季年,始命太史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文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敕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华覈,访求往事,相与记述,并作之中,曜、莹为首。当归命侯时,昭、广先亡,曜、莹徒黜,史官久缺,书遂无闻。覈表请召曜、莹,续成前史,其后,曜独终其书,定为五十五卷。至晋授命,海内大同,著作陈寿,乃集三国史,撰为《国志》,凡六十五篇】

  刘备、诸葛亮则是秉承原本汉制,只有太史公一职,既没有新设史官,更无官修国史。

  在陈寿或是我们这些后来人看来,可能没有专职史官,没有官修国史,的确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情,但对于刘备、诸葛亮这些当事人而言,只不过是单纯秉持兴复汉室的理想而已。

  而关于陈寿的人品,以及对诸葛亮的好恶,网上讨论的实在太多,实在不想赘述,这里就简单说一个细节:

  在《三国志》六十六卷之中,单人列传的仅有曹操《武帝纪》,曹丕《文帝纪》,曹叡《明帝纪》,刘备《先主传》,刘禅《后主传》,孙权《吴主传》,诸葛亮和陆逊八人,而其中也仅有诸葛亮和陆逊不是君主的身份。

  而陆逊传中,有近四成的篇幅是关于其子陆抗(最终官拜大司马,荆州牧,被称为吴国最后的名将),理应称为二陆传更为合适。

  至于同时期其他英杰,荀彧荀攸贾诩挤在一起,关张赵马黄五虎共传,周瑜鲁肃吕蒙共享一传,甚至就连吴国实际创建者孙坚、孙策都没有独享一传,而是被记在了一起。

  也就是说,在陈寿笔下,诸葛亮是同时代唯一一位以臣子身份独享一传之人,在《诸葛亮传》中的评语更是溢美之词拉满,唯独可惜他的用兵没有韩信卫青那么牛,没把曹魏给灭了。

  而那句【诸葛亮虽达于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后面接的更是【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说是对诸葛亮的贬低,不如说是对诸葛亮才智超然于世,但却未有承者的惋惜。

  而这整段,却是出自《后主传》的评语部分,也就是对刘禅一生的总结、感慨。但却讲到一半,话锋一转开始聊诸葛亮,将大业未成的遗憾归因到了诸葛亮身上。

  但这却也是刘备驾崩后,蜀汉政权给人最直接的感觉,不管是内政还是军事,各个方面诸葛亮都成了最绝对的核心,整个蜀汉上下就像是对这一个人形成了路径依赖一般,有他没他真是天差地别。

  陈寿亦是如此,这也只是他发自内心的感慨而已。

  感觉就哪怕陈寿穿越到三体世界,见识过智子、水滴和二向箔的威力之后,估计也会琢磨:诸葛武侯这么厉害,为啥没把这东西搞出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