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人在三国,开局盘点天下谋士

关于‘大人’之称

  首先,这是一个妥妥的中原词汇,绝非是舶来词,而且词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当中也有明显的变化。

  一、先秦时期:

  1《易》

  在如今可考的史料当中,‘大人’一词最先见于传说中出于伏羲或是周文王之手的《易》,长期被用于卜筮,也就是卜卦预测,其中涉及‘大人’的卦象更是远不止一处: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而成书于战国时期,由孔子本人对《易》注解的《易传》,在两汉时期被称为十翼,是当时极为重要的经学典籍,而其中孔子对于这两个卦象的解读都是与圣贤君子有关,并非是代指父亲

  原文如下: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2、《论语》

  大名鼎鼎的论语,同样成书于战国时期

  其中在《季氏》一篇中,同样也有一处提及到了‘大人’一词: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大人也无疑是与小人相对的概念,更类似于君子的概念,

  3、《孟子》

  记录亚圣之言,晚于《论语》,成书于战国中期,更是多次提到了‘大人’

  《孟子》一书里多次出现“大人”一词,【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中的“大人”是指一国之君,【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的“大人”是指辅臣。

  【大人正己而物正】、【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大人弗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中的“大人”又都指大丈夫,但却并未见代指父亲的用法。

  4、屈原

  战国时期著名人物,不多赘述了,在《卜居》当中的名句也提到了‘大人’: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译文:宁愿用锄头除草辛勤耕耘呢,还是游于权贵之间而沽名钓誉呢?

  这里的‘大人’也是对高位者的称呼,而非父母血亲。

  5《列子》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御寇所作《列子》,后世亦称《冲虚真经》,其中也有《汤问》一篇也涉及到了‘大人’: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此处,亦非父亲,而是指神仙

  简单小结一下:

  在先秦时期,大人只是对神仙、圣贤、君子、国君以及其他具备美好品德能力之人的尊称,甚至在屈原笔下,可以单单指权贵(含贬义),但却未见任何代指父亲的情况。

  二、秦汉时期,也即本书所涉及的三国背景

  在这一时期,方才首次出现了以‘大人’称呼的父亲的情况,是刘邦在给父亲刘太公庆寿时所说,原文如下:

  《史记·高祖本纪》:【九年冬十月,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朝未央宫。置酒前殿,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称万岁,大笑为乐。】

  而刘邦这里所说的‘大人’也是与自谦的‘臣’所相对的概念,虽是指代刘太公这个人,但应当是更为侧重其具备高尚品德才能的这一身份,属于刘邦对父亲的赞美。

  不过,在汉朝第二位皇帝汉文帝以孝治国的理念下,对于父母应尽孝顺义务也不断扩大,也正是从他开始,两汉除了刘邦刘秀两位开国皇帝外,所有人谥号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孝字,比如灵帝实际上是汉孝灵帝,汉武帝也是汉孝武帝。

  也正因此,原本门槛颇高的‘大人’一词也不再局限于品行道德以及身份地位,单单只是为人父便足以被称呼一声‘大人’,词义有了明显弱化。

  从这往后,像是《汉书,霍光传》中,描写霍去病第一次与生父相见时:【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

  以及《后汉书,崔骃传》中,提及灵帝时期,因为崔烈掏钱买官,而被世人嫌弃,不解问儿子崔钧时,崔钧的答复【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

  诸如此类,颇为频繁,可见当时称呼自己父亲为大人已经十分普遍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人却也并没有称为父亲的特指

  1母亲

  《后汉书·范滂传》中,范滂陷党锢之祸与母诀别时其说:【涝归黄泉,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大人”即指其母。

  韦昭对《史记·刺客列传》中高渐离附传中的“家大人”一词解释也为母亲。

  2家族中其他长辈

  《汉书·疏广传》【从大人议】这里的“大人”指的是其叔父。

  再如《后汉书·马严传》【京师大人咸器异之】中,“大人”也为对族中长者的称呼。

  3受人尊敬爱戴的官吏

  《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中,写苏章提及其祖父苏纯【祖父纯,字桓公,有高名,性强切而持毁誉,士友咸惮之,至乃相谓曰:“见苏桓公,患其教责人,不见,又思之。”三辅号为大人。永平中,为奉车都尉窦固军,出击北匈奴、车师有功,封中陵乡侯,官至南阳太守。】

  三辅也就是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郡,地位类似如今的帝都,因为百姓对苏纯既敬又畏,没有采用当时常用的以官职相称,而是直接称其为大人,概念类同先秦时期,算是对其的赞美之称。

  4宦官

  《后汉书·邓禹传》载宫人(宦官)中的耆宿年长者称为【中大人】

  《后汉书·阳球传》载,程璜当时在宫中操纵朝政,时人称之为【程大人】

  《全后汉文》载蔡邕《谏灵帝疏》【今道路纷纷,复云有程大人者,察其风声,将为国患。】

  与很多人印象当中不同的是,宦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没有官职在身的,哪怕是常侍这个快要和太监绑定的官职,在桓灵两朝前也是正儿八经的郎官,是不需要净身的。

  但在汉代,尤其是东汉顺帝允许太监收养义子之后,太监的权势便不可避免的膨胀了起来,对其有求想要讨好者却不能用官位来称呼此人,便基本都用大人相称。

  也因此,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认为,东汉魏晋时期的“大人”之称,“盖本宫闱近侍之人,身无官位,而势居显要,故以大人称之。”

  5神仙

  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

  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籍《大人先生赋》

  刘伶《酒德颂》【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这些文章胼赋虽有抒议,但其中‘大人’却都是指神仙

  6君子

  西汉贾谊《鵩鸟赋》(也即猫头鹰赋),

  【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

  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

  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

  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

  这里的‘大人’仍是指品行出众之人,概念类似君子、大丈夫

  总结:截至到汉末三国时期,‘大人’一词虽然已经普遍成为了对父母长辈的敬称,但却绝非是只能用于血亲之上,仍然具备原本的含义,即便是面对无官无职的宦官,不管你是有心讨好谄媚,还是迫于权势,都可以用‘大人’相称。

  而至于三国之后几次民族融合所导致的‘大人’词义混乱,本书基本涉及不到,便不复赘述。

  此外,提前回应一下可能因为混淆导致误解的反例:

  例1:曾子芸而误断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有顷乃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大人,用力杖参,得无疾乎?”

  驳:曾子的确是先秦时期人物,但这段文字并非是记载《论语》之中,而是始见于西汉刘向所著《说苑》之中,并非真实记录先秦时期,分类也并非正统经书,而是杂史小说

  例2:范蠡之子曰:“家有长子,今弟有罪,而大人不遣,是吾不肖也。”

  范蠡也就是帮助勾践兴越灭吴的头号功臣,历来配享武庙,后世民间尊为文财神

  驳:此段出自《史记》,作者司马迁同样是西汉时期人,类似《出师表》是出自陈寿笔下的文章,而非诸葛亮刘备隆中对的谈话实录。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