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幻小说 大清话事人

第505章 规则之内,绍阀无敌!

大清话事人 忧郁笑笑生 3001 2024-12-11 01:27

  如今,

  李郁对前线军事的关注度明显减少,将更多精力投入未来势力格局的考虑。

  作为一个纯粹的现实主义者,

  他不能接受复刻一个毫无新意的封建农业国,同样也不指望建立一个全面先进的帝国。

  未来的帝国只需要不那么坏,就足矣~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郁可以毫不犹豫的除掉任何必要的绊脚石。

  作为帝王,

  他不嗜杀,但绝不善良。

  ……

  不妨打明牌,随便清统区的官绅怎么想~

  反正,

  如今的吴军攻陷99%的城池只是时间问题,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执行“既往规则”——破全城官绅的家~

  按照以往的经验:

  破一抵抗县城,抄家折银(包含田土宅院),保守估计,100万两起步。

  破一府城,500万两起步。

  破一枢纽省城,1000万两起步。

  如果纯粹从经济角度看,就没必要和这帮虫豸妥协。

  攻城这桩生意妥妥的一本万利。

  但是,

  这会给未来帝国的正治生态埋下“嗜血”的隐患。

  总之,

  这里面的尺度很微妙,不好赘叙。

  ……

  抄家工作小组效率特别高,用的是“绝户网”。

  查隐田、隐产,反复盘算推敲盘查。

  而且,

  不是一波流。

  也许过段时间闻到味道又杀回来了,精准翻出一批隐田。

  锱铢必较。

  没有人知道,

  抄家工作小组到底是根据什么查出遗漏的。

  鱼鳞册?告密?

  答案是:

  依靠绍兴师爷组成的财税署,他们查账一半靠数据,一半靠经验直觉。

  ……

  如今,

  绍兴人已经占据了吴廷文官系统的半壁江山,影响力巨大。

  这些人识文墨,擅算账,办事老辣、熟悉人心。

  原本在清廷只能隐于幕府,垂帘做官。

  到了吴廷,

  就如鱼儿入水,游刃有余。

  国丈胡雪余,是绍兴人入朝的主要推手。

  从明面上看,无可指摘。

  没有舞弊,没有泄露考题,也没有滥用人情推荐裙带。

  他只是将以往的考题给绍兴小兄弟们参考参考。

  这帮人本来底子就厚~

  稍微点拨琢磨一下,就在考试中大放异彩,考试成绩遥遥领先。

  履职入衙后,很快就能融入,办公效率极高。

  就算是陛下也挑不出毛病。

  ……

  绍兴师爷帮,是一个很封闭很团结的圈子。

  例如,

  同一衙署,绍兴人之间老人愿意教新人,让新人尽快上手。

  不同衙署,绍兴人之间尽量给与便利,降低隐形门槛。

  如此一来,

  绍兴籍文官处理公务的效率超高,沟通尤其顺畅,获取信息的渠道宽泛。

  这里面的门道,衙门做公的都懂~

  明眼人都瞧出来了,

  绍兴帮已经是吴廷内部的第一大帮,有龙头,有帮众,有法理。

  ……

  学阀——在现有框架之下,借助势力把持学术资源、同时排他。

  在明清两代,

  江南文人是学阀的典型。

  他们依仗着经济、人脉、经验,在科举考试当中大放异彩。

  之后,

  反哺家乡,提携后辈,结成联盟。

  在某些关键的问题上,即使是皇帝也不得不向这个群体做出让步。

  如今的绍兴帮也可以称作“学阀”。

  虽然崛起的时间短,但是比曾经的江南学阀前辈更有竞争力。

  ……

  首先,

  绍兴帮的优势更大~

  在儒家空谈的时代,师爷群体是罕见的实务人才。

  其次,

  地域更窄。

  以前的江南文官包括了江苏、浙江、江西、皖南,地域广。

  如今,浓缩到了绍兴一府!

  再其次,

  内部团结程度!

  原先的江南文官地域太广,内部松散,山头林立,属于松散联盟。

  如今都是绍兴人,自然紧密。

  加之,

  绍兴师爷一贯搞封闭圈子,孜孜不倦的排挤其他竞争者,为后辈留路。

  如今他们做了吴廷的官,更是驾轻就熟。

  除了对苏州府同僚稍显客气,其他籍贯的同僚被排挤的嗷嗷叫!

  关键是,

  较量都是在合理的框架下进行。

  规则之内,绍阀无敌!

  破坏规则?

  不好意思,随便打破规则的后果很严重,即使是陛下也要斟酌再三。

  ……

  这些,

  李郁都不露声色的看在眼里。

  不止是浏览官员籍贯名册,还有内政部收集的情报。

  杨妃寝宫,帝妃2人同桌用饭。

  顺便看了一下简报。

  李郁点头:

  “嗯,很有章程。”

  “臣妾谢陛下夸奖。”

  李郁思考了一会,低声说道:

  “寡人再拨20万两经费给内政部,这笔经费不走财税署,从寡人的内帑里拨。”

  “谢陛下。”

  杨妃表情还是那么的温柔。

  她执掌的内政部,潜伏线人已超过500,遍布各军团各工矿。

  如今,开始渗透各衙署。

  ……

  “杨妃,你挑选线人的标准是什么?”

  “回陛下,家境普通,长相普通,略显木讷,识字,但无读书、经商之才能。”

  “然后呢?”

  “集中整训6个月,挑选孔武有力者去军队募兵处报名,挑选老实憨厚者去应征衙署杂役。”

  李郁很有兴趣,

  笑道:

  “剩下的呢?”

  “回陛下,遣回原籍充当坐探,每月递交一份本地民情。”

  “嗯。”

  ……

  过了半晌,

  李郁问道:

  “内政部的探子就像是撒出去的豆子,很难回收。随着时间的推移,掌控力会逐渐下降,你想过吗?”

  杨妃眼波闪动,

  歉意道:

  “还请陛下点拨臣妾。”

  “若有工作卓异者,名单报我,破格予以提拔。工作合格者,5年后,都可升1级。”

  “是。”

  杨妃挽起袖子,又斟了一杯温酒。

  如今气温明显下降,花雕酒加热后很暖筋骨。

  饭后,

  李郁走到窗外,抬头望着铅灰色的云层。

  自言自语:

  “这个冬天,很多人熬不过去的。”

  ……

  离开时,

  杨妃宫里的丫鬟红儿负责恭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