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幻小说 大清话事人

第596章 囚徒困境和下不为例

大清话事人 忧郁笑笑生 2930 2025-02-12 15:44

  喝早茶的众纺织厂主一愣。

  “煤油灯,和提高产能有关系吗?”

  提出建议的人解释道:

  “有个尼德兰人推销他的发明,我看了,煤油灯真挺亮的,而烟不大,也便宜。夜里多点几盏,车间可以正常做事。”

  众人瞬间明白过来了。

  “老姚,你的意思是在工厂里用煤油灯提供照明,夜里人休机器不休。”

  “对!”

  “妙,妙啊。”

  众人沸腾。

  产能翻倍有希望了!

  之前都是在大晴天生产,遇到阴雨天都得停工~

  ……

  3日后,

  这帮人用250枚银币买下了那名尼德兰人手里的石油分馏煤油技术,并雇佣他为公司职员。

  搞了一艘船去爪哇岛开设工厂。

  在这个尼德兰人发现的某处村子里,开采浅层轻质石油,加以炼制加工。

  提炼过程不难,主要就是分馏。

  用特殊的容器,加热后分层处理。

  爪哇岛有丰富的浅层轻质石油,相对其他石油,轻质石油的流动性较好,方便加工处理。

  这位尼德兰发明家也是在偶然间发现当地的土著们挖掘出类似酱油的轻质石油,稍加处理后当做燃料。

  他反复研究了几次后,分馏出了更适合照明的“煤油”,杂质少了、纯度高了,颜色更淡。

  但还没来的及把发明转化为金币,爪哇岛就三易其主。

  ……

  由广州纺织商会出资成立的南洋煤油灯公司,推出了相当于15根蜡烛亮度的煤油灯,一面世就大受欢迎。

  当然,煤油灯依旧有很多缺点。

  比如:光线散射。

  这难不倒聪明的匠人们,很快就弄出了镜面灯罩,将光线聚集。

  珠三角的众多工厂,率先开启了两班倒。

  即使在太阳下山后,车间也是轰鸣不止。

  产量,肉眼可见的提高。

  商会欣喜若狂,终于可以猛占市场了。

  不过,坏消息随之而来。

  江南的同行,纺织工厂里也普及了煤油灯。

  两边打起了官司!

  ……

  这是一个商业间谍横行的时代,许多工厂主向对手的工厂里派遣眼线。

  眼线们领取双份工资,一边打工一边偷盗技术机密。

  工厂主们防不胜防,纠纷不断。

  围绕煤油灯的纠纷,只是一次总爆发。

  于是,在工业部的协调下,各行业商会代表在杭州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同业技术共享会议。

  既然防不住,干脆就不防了。

  都是生意人,以和为贵,妥协求进步。

  以后,谁家有了技术突破也别藏着掖着,直接上报商会,商会再报给工业部。

  记录在案,收费分享。

  这样一来,发明者至少能回笼一些资金。

  如果哪个工厂没有付费就偷偷“发现”了别人的技术。那对不住,一经发现,重罚加坐牢。

  ……

  工业部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同业技术转让法》,1600多名工厂主在上面签字。

  从此,

  科教文卫大臣下多了一个机构——发明专利登记室。

  欧洲的严厉专利法则不适用于吴国,我大吴自有国情,不搞专利保护年限,不搞按件收费。

  而是一次性买断。

  谁想用别人申报的技术,一次性付款后即可解锁全部图纸说明,并且是无限期使用。

  根据发明的重要程度,每项技术需支付100两到10000两买断费用不等。

  所支付款项,九成归发明者所有。

  一成截留,算作发明专利登记室的办公经费。

  每2个月,该机构制作一期《最新专利目录》,通过邮政署寄给各个商会。

  《目录》里,粗略介绍最新收录的发明项目,若有感兴趣之人可通过邮政署付费购买全部图纸。

  文明!

  特别文明!

  ……

  借助这次东风,吴廷干脆昭告天下:

  发明无罪!

  发明有功!

  大众发明,人人发现。

  发明家的身份不限,年龄不限,男女不限,国籍不限。

  帝国鼓励一切领域的一切发明,并对杰出发明家给予金钱奖励乃至爵位赏赐。

  李郁特意下旨:

  “赏赐煤油灯的尼德兰籍发明者金币30枚,封光明骑士。赏赐广州纺织商会御酒1箱。”

  此外,

  以皇室名义向南洋煤油灯公司订购5000斤煤油。

  ……

  此外,

  关于《同业技术转让法》,还有两项隐藏条款。

  条款一:

  有偿转让的规定只适用于工厂,不适用于个人以及仅限直系家庭成员组成的小型作坊。

  换句话说,

  个人和家庭作坊可以堂而皇之的免费用新技术。

  技术和食品一样,是有保质期的。

  技术扩散是必然的,就像是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淌,挡得住一时,挡不住一世。

  条款二:

  对于机构(商会、工厂、学校)提交的发明,无需收取工本费。

  对于个人提交的发明,需收取工本费2枚银币。

  原因也很简单。

  机构提交的发明一般都有实际作用。个人就不好说,手工耿一类的人肯定存在。

  ……

  李郁在竭尽可能地给小型作坊创造宽松的生长环境,0准入门槛,0税赋,0技术费,是自己所能给予的全部支持。

  小型作坊府发展很重要,关系到藏富于民,关系到帝国的未来。

  但解决不了当下。

  当下,帝国的亲儿子只能是资本雄厚的大型工厂。其他的全是野种。

  原因很简单。

  从征税角度的考虑。

  18世纪的征税,是个很大的难题。

  从相对较少的源头,集中收税,是最好的方式。

  ……

  李郁作为一个锱铢必较的江南人,凡事都会算成本。征粮1石,内耗7斗的事,他是不会干的。

  内耗,是帝国的顽疾。

  坦率的讲:

  历朝历代抨击的江南士绅少交赋税的现象,不是胡扯,而是事实。

  抛开热血,冷静的剖析,可以推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江南士绅集团觉得他们很冤,大致有5个原因。

  第一,不是不交,交了。而且比直隶官绅交的多。

  第二,交太多,会被人宰掉。

  第三,西北打仗,关我江南吊事?

  第四,即使我交再多,饷银也到不了辽东将士手里。漂没太狠~

  第五,我又不是皇上,天下又不是我家的。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无辜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