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幻小说 大清话事人

第484章 朕不装了,朕扒了龙袍和你李郁比下三滥

大清话事人 忧郁笑笑生 2940 2024-12-11 01:27

  半晌,

  乾隆点点头,长长舒出一口气:

  “朕~准了。”

  “你在云贵亦可自行其事。待与西人达成军事协议,朕就在中原、京城两地各筹建一支西式军队。”

  阿桂踟蹰,

  说道:

  “如此一来,奴才就要直接和南洋西人打交道,或有僭~”

  乾隆果断打断:

  “即日起,朕会封你为忠义郡王,云贵之事不必再请示朝廷,你自行决断。朕会撤回云贵两省巡抚,减少掣肘。从今往后,你就是我大清的云贵王。”

  “皇上,奴~”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去外面稍候,朕再写两道旨意,一道让你在京的儿子们都去云贵协助你,上阵父子兵嘛。另一道,让户部拨银100万两,你带回去充作军费。”

  ……

  阿桂没忍住,嚎啕大哭~

  磕头不止。

  皇上虽然刚愎自用,可一旦英明起来那可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退出大殿,

  他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哭的撕心裂肺。

  感动吗?

  肯定感动!

  真心吗?

  至少有8成是真心。

  封郡王,领云贵,军政外交一把抓,还无需质子,这是何等的气魄。

  但是了解乾隆的人都知道,老皇帝是这么个脾性,矛盾综合体。

  ……

  秦驷路过,默默递给阿桂一方毛巾。

  然后溜进殿内。

  他需要替皇帝代笔拟写旨意,然后加盖玉玺,遮掩皇帝手抖愈发严重的痼疾。

  朝堂内外,

  他可能是第二了解乾隆的人。

  第一嘛,

  显然是和珅和大人。

  效率很高,

  两份圣旨都于当日即发出。

  阿桂在南阳休整3日,准备踏上回程时,乾隆却突然召见他。

  就两件高度机密与其秘密商谈。

  ……

  “湖北尚有万余蒙古马队,是战是撤?”

  阿桂一咬牙,

  “奴才建议,用他们消耗吴军步兵。”

  “为何?”

  “一旦开启和谈,各方宵小都会蠢蠢欲动。外藩蒙古不同于内属蒙古,他们心里还惦记着大元荣光,未必会老实。”

  “嗯。”

  乾隆点头,

  阿桂的想法和朕一样!

  满人一旦衰微,蒙人就不会老实。

  干脆点,

  让这帮人战死在湖广战场,送给吴军一桩军功。

  ……

  第二件事,

  阿桂有所耳闻,但所知不多。

  “朕在辽东旅顺征发奴隶2万、船匠3000,大建海船。此乃朝廷的最高机密,所知者甚少,当然了,建造海船耗时长久,还需时日。”

  “皇上,此工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江宁失陷之后,旅顺那边就开始了,快2年了吧,再有1年,第一批砍伐的木材就阴干的差不多了~”

  “皇上圣明。”

  乾隆絮絮叨叨:

  “待旅顺舰队下水成型,朕就挑个机会引诱吴贼在各个战场大踏步前进。然后,舰队沿着海岸线南下,在松江、宁波等地登陆。江南平原一马平川,兵力虚弱,朕给他来个黑虎掏心。当年大清入关,在江南还是屠少了。这一次朕定要让江南彻彻底底的换个人种。”

  ……

  阿桂离开时,

  忠心和信心都拉到了最高点。

  他浑然没察觉,

  今日皇帝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君臣奏对当中,不知不觉的重塑了自己心理。

  乾隆何等老辣,

  他是一台默默运行40年鲜有故障的正治机器,硬件没问题,只是软件版本落后了。

  割据云贵的上一位藩王是吴三桂。

  他能不多虑吗?

  正如阿桂自己所说:

  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宁可让八旗亲贵阿桂割据云贵,尾大不掉,也比江南汉人崛起要好100倍。

  至少,肉是烂在锅里。

  退一万步说,

  即使某一天阿桂变心,想当皇帝,八旗首先就不服。

  ……

  阿桂回程时,选择绕道西线走四川。

  乾隆下旨拨100万两白银,但户部只给了70万两,其余30万两~照例漂没。

  封了郡王怎么了?

  身为郡王,更加要维护现行秩序。

  为了路上携行方便,

  阿桂又提出将白银换成金子减少体积,这么一兑,又损耗了7万两手续费。

  最终,

  轻装上阵,带着车队翻山越岭去了。

  100万两变成63万两~

  这让阿桂的信心下降了5个百分点。

  如果,

  按照15两一杆燧发枪、500两一名雇佣教官年薪计算,

  1万名西式军队,蒸发了。

  哎,大清!

  ……

  送走了这位当前唯一可以倚重的军事主帅,乾隆又翻出了王杰的折子,或者叫遗书更妥当。

  斯人已逝,而且是被吴军当场枭首。

  王杰,大忠臣。

  乾隆琢磨再三,

  决定追封王杰“太子太保”,谥号“文正”,拨下内帑治丧银,同时在其家乡陕西韩城立祠。

  可谓极尽身后哀荣,

  同时也是激励活人。

  至于王杰的那些泣血劝谏?轻徭薄赋、涤荡吏治、不兴文狱、满汉平等等等一系列建议,都是书生之见。

  乾隆冷笑,毫无采纳之意。

  王杰写了:如果再不厉行革新,大清可能~

  乾隆心想,

  如果朕听了你的话搞政改,大清才是真的要完,怕是崩的连狗都不敢认~

  相比而言,

  还是阿桂的军改更靠谱、老辣!

  ……

  不过,

  乾隆还是从其折子中采纳了2条建议。

  一,授予湖南书生赵庄文国子监出身,封湖南团练帮办,正5品。

  二,解禁火器限制,不再搞火器分级配备制度。

  这两条是顺手推舟。

  朝廷都要捏着鼻子学西式军队了,将以冲天炮为首的各类火器解禁也不是什么艰难决定。

  提拔无名书生赵庄文,属于满足一下王文正公在地下的遗愿~

  至于说有会什么作用?

  乾隆一点都不指望,他打心眼里就瞧不上汉臣酸儒。

  ……

  临时军机处,

  1名汉章京正在低头伏案奋笔疾书。

  秉承皇帝意志,优待团练军功。

  不管是剿匪还是平乱,只要是地方报上军功,一概认。

  其中就包括广西梧州府岑溪县团练,团总陆廷武、哨官白健仁,分别授予记名武职5品、7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