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幻小说 大清话事人

636 军事风投~

大清话事人 忧郁笑笑生 5860 2025-03-15 02:22

  帝国战车开始预热。

  陆军向伊犁集结,海军向南洋集结,民间商船一半转入军用担任运输任务。

  战争是一台万缸发动机,需要太多的燃料。

  吴廷积威之下,很顺畅的吸取殖民地的人力、物力,注入发动机。

  引擎的低吼令人悸动。

  ……

  不过,这架引擎只将极少数动力给到了另外一处几乎被人遗忘的战场——西伯利亚。

  继歼灭罗刹中亚方面军之后的第2年开始。

  吴廷就制定了殖民计划。

  相比其他战场,寒冷的西伯利亚只能算是支线任务。

  虽然土地广袤,但没多少油水,即使再过几百年也不值得投入。帝国无意占领~

  这块冰封土地的意义在于,被别人控制了就很恶心。

  所以,

  最好烂在自己锅里。

  迄今为止,吴国主要是收服失地,即使染指了不少殖民地,也无意设郡县派文官归汉土。

  本书郑重声明:

  吴廷对外没有领土要求,只要钱。

  ……

  基廉斯克城。

  寒风凛冽,雪花飘落。

  河面,一艘蒸汽小船拖着黑烟柱缓缓靠岸。

  一名哨兵高声询问:

  “嘿,你们怎么才回来?再晚几天就封冻了。”

  船长笑道:“我们是从勒拿河的奥廖克明斯克回来的。”

  “真够远的,收获怎么样?”

  “200多张皮子,100多只左耳。”

  哨兵倒吸一口凉气:“可以啊,兄弟。”

  ……

  基廉斯克城位置特殊。

  从这里出发,向西可以进入叶尼塞河支流,向东可以进入勒拿河支流,可谓是摁住了大动脉。

  大名鼎鼎的贝加尔湖和伊尔库茨克城都在其南侧数百里外。

  虽是寒冬,城中很热闹。

  商人、探险队员,个个穿的好似狗熊一般臃肿。西伯利亚的严寒会教训每一个试图不那么臃肿的人。

  酒馆里。

  大锅煮肉,大坛倒酒。

  探险队员们看不上朗姆酒,必须是高浓度烈酒。

  他们喝的满脸通红,大声交流探险心得。所获得的皮毛和耳朵都能换来丰厚的金钱奖励。

  ……

  很快,就有酒客攀上了关系。

  “你也是第6军团出来的?”

  “是,我在胡司令官麾下曾任辎重团少尉军官,参加过北伐和出关战役,脚受伤了,走路不得劲,干脆退了。”

  “少尉大人好,鄙人军衔士官。”另一人肃然起敬。

  “兄弟,不必不必,都过去了。”

  俩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感慨万千。

  帝国派遣的西伯利亚探险队规模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二三百人。

  一般只有领头的几人是从野战军团退下来的,其余人全是自愿报名、胆大求财的民间新手。

  磨合训练后,乘坐船只沿河北上。

  任务就2点:

  拔掉罗刹人的据点。

  要求沿途部落效忠,按时交纳皮子。

  ……

  吴廷会给抵达伊尔库茨克城的每一支民间探险队提供启动资金,1到2万银元不等。

  首领一般会花钱租赁船只、购置服装、枪支弹药、食物。

  领取任务,签署文书。

  然后出发。

  如果这一趟,探险队没有被罗刹人、野蛮人、严寒以及各种意料不到的事故杀死,并且成功完成任务的话。

  所有人都会获得丰厚的物质奖励,来时穷光蛋,走时富家翁。

  首领将被任命为殖民地少校。

  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是终身制,还可以被儿孙继承。

  在辖区内,少校就是土皇帝,行使一切权利,不被任何机构监督。唯一的考核要求是上交足额的皮毛~

  充分调动勇敢之人的主动能动性为帝国在广袤的西伯利亚揭开战争迷雾。

  西伯利亚大舞台,有胆你就来。

  ……

  至今已有登记在册的探险队132支,殖民部发放启动资金200万。

  李郁认为这是一种“军事风投”。

  花小钱,办大事。

  既然是风投,失败率肯定很高。但无所谓,哪怕有二十分之一的成功率,投资都是赚的。

  关键是,帝国没有负担。

  到了1791年,西伯利亚蚕食计划已经实现了微小盈利。

  江南皮革厂基本垄段了货源,“西伯利亚”牌全线皮草价格定的很高。

  皮草这种东西不坑穷人。

  ……

  吴皇宫内有一张挂墙的西伯利亚地图,每隔半年更新一次。

  李郁推算,在1800年到来之前,帝国即可彻底完成对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的探险工作。

  在他的的支持下,帝国境内的蒙古部落已有7成踏上了西征的路程

  每一个走出阿拉山口的蒙古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能领到一长一短两支燧发枪、20斤火药,以及自制子弹的全套工具。

  他们在伏尔加河以东跑马圈地,拖住了不少罗刹军队。

  ……

  当时间进入1791年末尾,伦敦率先提高了茶叶的入境关税,直接加征百分之二百。

  随后,陆续有多国跟进。

  因为摩擦,市场对国际贸易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忧虑。

  表现在两点,

  第一,一直上扬的大西洋股票开始下坠。

  第二,部分商人囤积茶丝瓷,坐等贸易断绝,狠狠牟利。想快速发家,唯有囤积居奇。

  贾伯爵也长舒一口气,石头落地是好事,至少不用悬着了。

  他一面提出抗议,一面开始反击。

  明确告诉各国君主:

  吴廷将酌情扣除原先约定返还各国的贸易顺差的五分之一差额。

  斗法是吧?咱走着瞧。

  不少被贾伯爵私人控股的报纸纷纷刊登文章为吴国鸣不平。

  民间普遍恐惧,好日子即将到头了。

  这些年,三大条约被报纸宣传的太狠,几乎被所有人认为是大家未来50年的美好生活基础。

  ……

  面对报业鸣不平。

  各国当局自然不会手软,动不了吴国使馆,还动不了你报社?

  封馆、抓人、宣布非法。

  一条龙。

  这些失业的报业从业者在贾伯爵的光环庇护下,直接带着全家老小坐上海船去吴国避难。

  数年前,

  他们的前辈已经示范过了。

  

  

全家在松江府住洋房,吃大餐,穿绸缎,花吴元,出行有马车,娱乐有公帑,清明节去上方山祭奠一下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老先生的陵墓。

  逃难?错!

  镀金~

  再回欧洲,他们就是报业闻人了。

  ……

  巴黎郊区,一处占地1500亩的区域,周围以栅栏隔开。

  木牌子用汉字写着:

  吴国工业园区,文明高地。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

  这是贾伯爵用贸易顺差购下的土地,每亩折价2000银元,钱全进了各国君主的腰包。

  买下之后,贾伯爵继续用顺差返利在土地上搞建设。

  先垫高,再找平。

  先规划,再建设。

  道路十分考究,屋子和草坪错落有致。功能分区清晰,居住区、轻工业区、市政配套区。

  ……

  清晨,上工时刻。

  在悠扬的钟声里,一群群精神饱满、打扮考究的工人走进工业园区。

  他们被巴黎的报纸誉为“法兰克最幸福的工人”。

  首先是工资高、待遇好,其次是环境佳、充满了人文关怀。

  工作时长仅是同期欧洲工厂的一半,收入却高达三倍。工作之余,还能享受苏式茶点、中式医疗,和东方人文关怀。

  这就是吴国文明最好的广告。

  三级会议的影响还在发酵。

  巴黎的普通市民每月购买面包的支出,已经超出了家庭总收入。

  司法大臣告知路易十六:巴士底狱已经无法扩建了,除非把整个巴黎都变成巴士底。

  ……

  巴黎到处警笛不断。

  工业园区内,却是一片安详。

  女工们走出闷热的车间,三五成群地走到花园,坐下享用精致的小点心、加了盐和糖的红茶,欣赏花圃里盛开的鲜花。

  腰板挺直,自信而愉悦。

  “早上好,易先生。”

  “你好、你好、你好。”

  原江南棉纺厂技术员老易笑容绽放,和路过的每一个女士拥抱贴面,心里乐滋滋。

  出国好啊,入乡随俗好啊。

  老易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还能体验贾宝玉的感觉。

  纺织行业的人都知道车间里的温度堪比火焰山,一件小褂就是人承受极点。作为车间主任的老易,每天都是幸福的,充满干劲的。

  ……

  亭子里,一名15岁的女工正在用古筝弹奏乐曲。

  她皱眉:

  “易先生,我为什么总是弹不出那个感觉?”

  老易走到她背后,捏住她的小手,耐心指导了一番。

  虽然老易这个人弹棉花的手法可能比谈古筝更专业,但没关系,男人最主要是自信。

  一番弹琴说爱~

  俩人约定晚上再见。

  以上的场景,只是自由羊毛厂最普通的一个生活片段。

  工业园区内雇工,男女对半。

  所有经历过本国资本家摧残的工人格外珍惜这里的生活,他们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工业园区。

  ……

  相比这会欧洲城市普遍糟糕的环境,工业园区可谓是一股清流。

  慢慢的~

  工业园区附近所有地皮都涨价了。

  许多略有小钱的人都搬到附近居住,只为了享受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包括但不仅限于医疗、剧院、澡堂、运动场。

  况且工业园区头顶外交光环,闲杂人等轻易不敢进入。

  骑马保安真的会开枪,打死勿论。

  杀人的后果是不存在的。

  没有凡尔赛宫的书面指令,谁敢擅自闯入?

  ……

  巴黎资本家们聚会时,都说贾伯爵太文明了,白花花的银子发给一群卑贱的工人,真是造孽啊。

  18世纪,

  凡是让工人活过30岁的工厂,是注定要倒闭的。

  这帮资本家只认识金钱,可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他们哪儿知道,这帮工人将来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巴黎的春天,大抵是不远了。

  当然,

  伦敦、阿姆斯特丹、维也纳的春天估计也不远了。

  实际上,反抗的种子早在地底下埋藏了数百年,但没人知道何时才会长成大树。

  如今,终于破土了。

  ……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迷雾逐渐消失。

  吴国看到了欧洲想干什么,欧洲也看出了吴国在干什么。

  南亚次大陆成了旋涡中心,吴国船只源源不断穿过马六甲海峡,进驻仰光,进驻南亚各据点。

  撒克逊东印度公司总督阿德莱德坐立不安。

  他在公司内部会议严肃强调:

  除非伦敦命令抵达,除非吴军主动发起进攻,否则任何人都不许向吴军开第一枪。

  并且要求记录在案。

  这一点很关键,将来可以避免被当成替罪羊。

  ……

  一枪打响,这个貌似美好的世界就乱了。

  素来作风强势的吴皇一定因为被撕毁三大条约而勃然大怒,继而动员数百万的陆军在各个战场发动进攻。

  东印度公司内部早有共识:吴廷的战争潜力巨大。

  火枪兵就是廉价动员兵,对于吴国这种拥有庞大人口且收入惊人的帝国来说一夜之间拉起百万陆军只是门槛。

  而且,

  阿德莱德更畏惧吴国不动员本国人,去动员仆从军。

  仆从军和本国军,最大的差别就是,仆从军可不计入损失。

  例如发动一场战役,吴军战死10人,仆从军战死10000人,国内报道就是《帝国陆军以十人的微小代价,取得了一场关键战役的胜利》。

  ……

  阿德莱德是个标准的贵族,他很清楚,战争是一定会爆发的,自己担不起这个罪责。

  伯爵在殖民地是大人物,在本土是小人物。

  开战这种大事,一定是国王首相议会共同决议。

  轮不到自己一个小小伯爵擅自做主。

  严格来说,阿德莱德的谨慎恰如其分。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够了。

  ……

  围攻君士坦丁堡的7国联军总司令部,突然获悉:

  在波斯湾入口以南的马吉尔听苏丹国(索马里),被一支吴军率领的贝都因奴隶军给灭了。

  司令部内,

  各国的贵族难得的在一杯茶的时间里结束了会议。

  意见一致:

  尽快攻陷君士坦丁堡。

  瓜分奥斯曼,然后把前线向东推进3000里,对抗吴军。

  罗刹陆军负责进攻中亚。

  其余各国海军战舰携小股陆战队,联合进驻马六甲。

  ……

  目前态势很明显。

  如果7国联军能够灭亡奥斯曼,瓜分所有领土,那他们就有军事底气和经济底气和吴廷较量。

  较量是多个层面的,军事只是一部分。

  各国君主也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彻底断绝茶叶进口,熬上个三五年,不喝茶又不会死人。

  吴廷的茶叶卖不出去就是一堆烂树叶。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前提是,欧洲要在军事上保持优势或者平局。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