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幻小说 大清话事人

第424章 李郁的“曲线驭人之道”

大清话事人 忧郁笑笑生 2950 2024-12-11 01:27

  李郁不为所动,

  似笑非笑的询问道:

  “诸位都是盐业老人,告诉寡人,两淮盐场产1斤盐的实际成本是多少?”

  江春略一思索,就答道:

  “如果刨除陋规、孝敬的话,1斤粗盐的实际成本在2文钱到3文钱之间,主要取决于天气。但是~”

  见陛下认真倾听,他又继续讲道:

  “但是,中间的售卖环节还会产生成本,而且会远远高于盐的实际成本。”

  ……

  李郁点点头,

  斟酌了一会,缓缓开口道:

  “江西萍乡煤矿即将投产,第一批优质焦煤很快就可以走水运抵达两浙盐场。阳光和焦煤互补,成本可再降。”

  “寡人欲将收粮和卖盐捆绑,一手收粮,一手卖盐。每户百姓交纳春粮时可买1次,秋粮再买1次,每次限额30斤。也就是一户人家每年限量60斤。超过的,就需按照30文每斤购买。”

  “吃盐看似花不了几个钱,可诸位可知绝大部分百姓一年到头手里是没几个现钱的。小农经济,自己种田自己织布自己种菜。农夫挣不到钱,也不花钱。”

  “至于说赋税,可从他处获取。”

  “寡人今日想提醒你们一句,晋商没了,广东十三行也没了,江右商帮一蹶不振。偌大的天下,商业版图几近空白!只有江浙商人蒸蒸日上,四处开拓。寡人的剑锋所至,你们也可至。”

  “四位总商,如此良机,你们还在等什么?”

  以上是可以明说的,不可明说的是——民心。

  李郁希望通过食盐这一项天下人的必需品,争取民心。百姓听不懂那些虚无缥缈的,但是能感受到实打实的实惠。

  料想,效果不亚于大炮。

  ……

  这个正月很忙~

  李郁接见麾下臣子还有各路商帮代表。

  目前吴国,

  主要活跃的商人分3派。

  浙商(杭嘉湖)、苏商(长江以南)、还有徽商(皖南)。

  最豪气的是浙商。

  最低调、最稳的是徽商。

  徽商控制着茶山、苏商控制着丝绸、浙商热衷于开矿、开厂还有海贸。

  在经过了李郁点拨后,

  扬州四大盐商痛哭流涕,幡然醒悟。

  偌大的天下,商业凋敝。正是跑马圈地,做大做强的良机。错过这一波也许就要再等500年。

  ……

  四大盐商豪气干云,同进同退。

  拿出了700万两现银进军景德镇以及周边的数十处原料矿山,一举控制了瓷器行业上下游。

  经历战火活下来而且拥有产业的景德镇瓷器商人,十不存三。

  他们默默的接受了四大盐商的收购方案——7成补偿现银,3成换成股份,将数代人积累下来的技术、工匠以及瓷窑全部转让。

  从此,

  黯然退出了瓷器市场,坐看风云变幻。

  用江春的话讲,

  烧砖、烧瓷、烧陶,都是烧。

  若是将瓷器和砖头在整个南方铺开,这行的利润未必比盐业差。

  ……

  陛下指示:

  家家需要碗,人人需要碗。

  要尽快把碗啊碟啊盆啊成本降低,价格打下来。

  薄利多销才是商业王道,不要总是守着“卖高价盐”的老思路。

  还有,

  适度放弃“工匠精神”,尽量摆脱传统的限制。

  工艺流水线化——将原先掌握全流程的大匠逐步替换成若干個只掌握部分工艺流程的工人。

  如此一来,好处多多。

  当时,

  四大总商的眼睛就亮了,都是商场老人,一点就通。

  陛下还意味深长的说:

  忠于朝廷,自家挣钱,和商品亲民,这三者之间可以不矛盾,可以兼顾。

  建议以后的瓷器产品走差异化经营,高性价比产品供应民间,昂贵产品供应富裕阶层以及海外。

  ……

  陛下将话说到这种程度,四大盐商感动的痛哭流涕也是应该的。

  如果这样都得不到正面回应的话,

  李郁也只能琢磨个办法将他们吃干抹净,换个人去执行自己的商业思路了。

  关键产业高度集中在少数商人手里,是为了降低成本,升级工艺,加速手工业向工业迈进。

  对吴国当下而言是最优解,利大于弊。

  同时,

  也更方便收税,更方便管理。

  扬州四大总商是个标杆!

  盐商原先是清廷的钱袋子,深度捆绑。

  这样的“反动角色”吴国都能接纳,诸位大清的忠臣良将们听了,心里多少会有些感慨。

  ……

  总之,

  没过多久,第一批平价产品“瘦西湖”系列就出炉了。

  底部打上了商标烙印,形制没啥好讲的,普普通通。繁琐的工艺简化了4成,质量省略了3成,价格降了5成。

  高端产品“茉莉花”系列还在研发中。

  质量一定要高,样式一定要新颖,花纹一定要精致,价格一定要够贵。

  盐商们牢牢记住了陛下的话:

  “要有奢侈品理念,让品牌和昂贵牢牢捆绑。要想彰显身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购买奢侈品。”

  事实证明,

  没有人比盐商更懂奢侈品理念。

  毕竟这是一群天底下最擅长变着法子花钱的家伙。

  ……

  体型胖乎乎,尤擅庖厨的米总商一句话就说透了实质:

  “奢侈品就是花钱买身份!买区分!”

  “就像我老米在扬州府拿山参、鹿茸喂鸡,然后杀鸡熬高汤,再用这锅高汤出一碗煮干丝。”

  “为什么呢?”

  “因为扬州百姓个个都吃煮干丝。我想和他们区分开来,就得变着法子花冤枉钱,不然,我堂堂总商怎么能彰显身份呢?”

  “陛下圣明,搞奢侈品好,特别好。”

  四大盐商皆点头认可。

  ……

  “奴婢拜见姑娘。”

  “嬷嬷好。你是有什么事吗?”

  “陛下要巡游铸币厂,请姑娘随行。”

  王贞仪放下手里的书稿,

  早有宫女给她准备了厚披风,玻璃镜,梳妆盒。

  1刻钟后,

  她起身,打开门:

  “嬷嬷,走吧。”

  容嬷嬷诧异,脱口而出:

  “姑娘,这么快?”

  “……”

  路上,

  容嬷嬷琢磨着如果通知其他妃子随驾,这梳妆打扮的时间,淑贞淑洁至少需要半个时辰,王后娘娘大约需要2刻钟,杨妃不好说,可长可短。

  这位女官与众不同,颇有书呆子气质。

  陛下居然还喜欢这口?真是爱好广泛,公私兼顾啊。

  容嬷嬷人老成精,分得清大小王。

  她已取得了王后胡灵儿的信任,日常掌管宫中仆妇、记录起居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