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年代:从50年代开始

第22章 回家

年代:从50年代开始 正经胖哥 3001 2024-12-22 05:21

  唐根生把最后的活交给了孙雪峰,先一步离开。

  他确实有点事。

  推着自行车到了京城站的无人售书处。

  自50年5月开办以来,这里从来没人乱拿过杂志,也没少过一分钱。

  唐根生把两角五分钱投入收款箱,拿了一本故事文学刊物《故事会》。

  如果不是王文阔跟他说起,唐根生还以为《故事会》是1963年创刊发行的呢。

  这又是上一世网文小学的误导。

  穿跑偏的情况下,真是上炕都费劲呐。

  55年3月份起,种花家自城乡地区由上而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为了促进方针政策在群众中的宣传和落实,‘新故事运动’应运而生。

  这其实便是《故事会》最早的雏形。

  定价属实不低,相应的,稿费也很攒劲儿。

  唐根生把《故事会》费力塞进挎包里。

  这一趟包括唐根生在内的餐车组众人都收获颇丰。

  因为往返两趟都载有‘要员’。

  备菜备餐和备烟酒糖茶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多加一些。

  再说了,他们也不是贪墨。

  谁想要什么,也都是真金白银补上的。

  优势也不过是不需要票。

  刘学军和何大明除了一人一条烟外,都瞄准了粮食。

  其余人也都是以能充饥类为首选。

  唐根生则不然。

  他这一趟又加了1300多公里的里程。

  米面这些东西,他有底气不会缺。

  只要他还在铁路上奔波,只要他有钱能被系统抵扣,他就永远不缺吃喝。

  所以在餐车组其他人都选择粮食和餐食的时候,唐根生自己弄了个烟酒糖茶大满贯。

  顺便也得了一袋大虾和大半盒燕鲍翅。

  茉莉花茶是京城人最喜爱之物。

  因为京城的水质很硬,有茉莉花茶的香气遮盖更容易下咽。

  唐根生这次斩获一铁罐,够他喝到年后了。

  自行车飞驰在街道之上,链条都恨不得直冒火星子。

  唐根生也是头一次生出对‘回家’的迫切。

  之前所谓的回家是煎熬,现在回家,他迫不及待。

  那可是独属于他自己的小窝。

  不用看任何人眼神,也没有任何外人打扰。

  路过木器营造厂,唐根生去里面办了手续。

  尾款是等订制家具送到后再支付。

  其实在商业进化的过程中,种花家也有着三十余年的停滞不前,或者说些微的退步。

  包括订金支付、外卖小哥、私人订制等等。

  主要是在改开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一批人的素质低下,良莠不济导致整个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诚信问题。

  等法律法规缓慢完善后才得以恢复市场的部分晴明。

  现在的市场,虽然因为物质匮乏而逐步进入计划经济,但商人的正直和市场的纯粹还是让唐根生内心很舒服。

  不用担心板材的问题,说是哪种木料就绝不会出现未经许可冒出‘同等材质’的事情。

  就拿唐根生现在家里睡着的木板床来说,是木器营造厂给订制家具的客人试用的。

  类似未来汽车4S店,修车期间给一辆备用车代步。

  自行车拐进宽街,再回到南锣鼓巷主街道。

  一路往北,拐进黑芝麻胡同,猛蹬两脚,便来到了自家院子的门口。

  “嫂子,这是要出去啊?”

  推车进院,刚上台阶仰头瞧见林静从里面出来。

  “下班回来啦?我去趟茅房。”

  唐根生讪讪一笑。

  这个话题入耳,略有尴尬。

  因为他刚才在营造厂看到自己订制的床时,脑海里有那么一瞬间闪过林静的影子。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点魅入骨的女人。

  只是一顿饭的功夫,便让唐根生记住了她不经意间展露的风情。

  垂花门左边停着一辆板车,阮达今天没出工,屋门紧闭,唐根生也就息了打招呼的念头。

  过垂花门来到前院。

  也是空空无人,一片寂静。

  唐根生这次回来的时间比较早,各家各户也还没有起锅烧灶的时间。

  绕过西厢房北屋山时,还听到刘婶儿在教育孩子。

  棉帘子挡着屋门,孩童嗷嗷哭的声响也小了很多。

  穿过月亮门,唐根生便回到了自家。

  院里积雪很厚,能磨过鞋底。

  只有两道小脚印从月亮门到屋门口。

  看大小,唐根生立刻想到了刘利昆家的锅盖头。

  脑海中便忍不住又闪过了林静抄着手往外走的一幕。

  去茅房,脱裤子的姿态会是怎样的呢?

  唐根生甩了甩脑袋。

  他觉得自己像是着了魔。

  在沈阳要艾米诺娃地址是这样,回来看到林静又是这样……

  难道真的是饱暖思银鱼,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身板着急开炮啦?

  距离法定年龄还有两年呢。

  他又不是能够被宽容年龄的少数民族。

  停下自行车,唐根生扫了一眼小院西南角。

  煤堆被厚重的雨布覆盖着,雨布上堆了厚厚一层雪,边角散落的煤堆上也有雪覆盖。

  看散落的煤块布局位置,唐根生默默颔首。

  街坊邻居都很规矩,出门三天,也没人来铲煤偷煤,让他心情更好了一截。

  掏钥匙开屋门。

  唐根生家的棉帘子是供销社买的,中间一根拦腰木棍,进出屋门要从两侧掀开。

  比中间开合的便宜一毛二,却胜在更加保暖不透风。

  平常在家,偶尔出去半天是不锁屋门的。

  但唐根生一走就是三天,屋门锁了也没关系。

  没有人会说道什么。

  屋里一切如常。

  只是里里外外都冻透了,怕是生炉子也得暖和大半天才行。

  放下挎包,又出去把自行车后座绑着的褡裢包解下搬进里间屋。

  那瓶伏特加和丹霞葡萄酒他不在意,但老汾酒和茅台,唐根生稀罕着呢。

  又去屋外从雪窝子里扒拉出几根细木条,蘸了点煤油点燃,丢到炉子里。

  上面再放上几个煤块。

  炉膛连接筒子的拐角便传来了呼啸的嘬风声。

  身为一名厨子,点炉子的技能点几乎是点满了的。

  唐根生又去看了看暖壶里的水。

  保温效果很不错,三天了,还有些温度。

  起码不冻手。

  唐根生留下一壶备用,其余都重新倒进大铁壶,蹲在炉子上。

  有专家说千滚水对身体不好,唐根生觉得人家说的对。

  但滚两次比千次差远了。

  那么点微量元素没必要在意。

  铁壶里的水还没烧开,前院就有人喊唐根生。

  木器营造厂的家具,送来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